2023年是個充滿生機與轉變的一年,無論政治、經濟或社會都發生了許多重大轉折,包含疫情降階、報復性旅遊、AI 浪潮、第三政治勢力興起等,都暗示著在2024年我們必須要投入更多心力才能持續這些能量。

隨著民眾在2023年所經歷來自社會與生活上的改變,民眾對生活品質的想像和期待也在無形中墊高了基期,因此無論在任何產業,如何維持穩定並在其中找到創新與持續成長的新機會,將會是2024年產品或服務經營上的關鍵!
下面我將以我所在的金融業和身為產品經理和UX Team Lead的角度與大家分享我觀察到的3大產業趨勢,以及身為產品經理或產品設計師如何在這些趨勢中如何發揮影響力。
調整產品獲利因子 積極探索新利基
#財務結構優化 #財富管理發展 #新富客群拓展 #東南亞
根據銀行局統計,數位帳戶開戶數在去年9月底就已累計超過1,877萬戶,以可以開戶的成年人估算幾乎所有人都最少擁有1個數位帳戶。在數位帳戶市場明顯進入到飽和期時,又適逢2024上半年利率環境的不確定性,今年銀行業在獲客動能上將承受不小的壓力。
因此預期在2024年,銀行業相較以往將會更積極的優化客戶與財務結構,尋找適合各金控集團資源特性推進的利基市場,如增強與壽險、證券子公司間的整合或是與股東企業的策略合作,目前可以預見的核心經營策略將包含:
- 經營優質客群:不再一昧追求用戶基數的成長,而更專注尋找優質客戶,例如加強財富管理業務與嘗試觸及新富客群、企業主等。
🔗 拚獲利利器來了!純網銀爭企業貸款 金管會准了
🔗 華南銀獲金管會核准 國內11家銀行可辦富豪財管
🔗 匯豐銀台中設第三座頂級財管中心 祭6.6%美元高利定存 - 轉攻海外市場:配合政府南向政策,透過台商網絡搶佔東南亞新藍海。
🔗 去風險浪潮下 台資銀行海外版圖遷徙中
🔗 永豐金:海外重心移向東南亞 銀行手續費收入可期
🔗 國泰世華攻海外數位消金 - 優化財務結構:持續縮減存款、信用卡補貼,善用客戶基數結盟同業、異業,探索任何可能收入來源與商機。
🔗多家銀行大動作清呆卡 業界人士曝背後原因
🔗 基金終身0手續費戰火起 中信銀搶先加入戰局
🔗 永豐金證券攜手街口支付App串連開戶
🔗 悠遊付與國泰投信合作 輕鬆開戶、買基金
基於上述策略方向,身為產品經理可以嘗試更深入的理解財務結構、分析業務獲利關鍵因子,並根據組織優勢將資源專注投入利基產品或渠道開發,以取得80/20的成效。
至於身為產品設計師,建議可加強對商業知識與創新技術的理解,以能在適當時機快速配合組織策略調整,協助團隊能快速搶佔利基市場,同時維持體驗設計的品質與一致性。
AI浪潮持續擴大,整合性規劃將成應用關鍵
#生成式AI #服務設計
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不斷優化與應用場景的普及,金融相關產品與服務也開始如火如荼的導入,目前比較常見的應用有以下3大面向:
- 客戶服務與品牌形象營造:如虛擬櫃員、虛擬品牌IP等。
🔗 國泰CUBE也找虛擬網紅!攜手好萊塢團隊,打造全球第一對虛擬雙胞胎姊弟
🔗 中信金控首度公開自行研發的生成式AI智能助理,以擬真客服人員提供信用卡產品諮詢和財管建議服務 - 協助金融商品銷售:如理財商品推薦、投資建議生成等。
🔗 籌碼K線App庫存獨家功能!用AI媒合持股與操作屬性狀態 - 內部作業流程優化:法規搜集、團隊作業知識累積等。
🔗 玉山銀行積極拓展AI服務,打造顧客導向的AI應用
🔗 壽險業首家 凱基人壽導入生成式 AI 打造頂尖業務部隊
然而金融業在 AI 浪朝中所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技術的導入與合規,而是如何有效梳理用戶與金融服務的互動情境,並找到結合 AI 技術後能創造差異性價值的關鍵場景,以及如何打破金融機構常見的穀倉效應,進行更好的跨部門協作。
因此身為產品經理與產品設計,除了持續在工作中練習與應用最新的 AI 服務外,更要具備服務設計(Service Design)的整體性觀點,思考如何更有效的整合利害關係人與相關接觸點體驗,以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。
普惠金融願景的實現與挑戰
#無障礙設計 #通用設計 #包容性設計 #適老化設計
近年無論是政府、金融機構甚至新創常會主動提起想為廣大民眾實現「普惠金融」的偉大願景,根據金管會對「普惠金融」的衡量指標,要實現該願景須同時兼顧金融服務可及性、使用性與品質等三大面向。其中與數位體驗較相關的指標,包含銀行帳戶或數位帳戶滲透率、電子交易使用率以及網路投保普及率等。
因此金融業為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、使用性,除了持續將業務和作業流程數位化,也逐漸放寬服務使用門檻。然而隨著身份驗證和其他徵信條件的放寬,也讓許多不法份子有機可趁,近年又因科技工具的協助下更加速了詐騙案件增長。因此如何在提升服務可及性與交易安全中取得平衡,仍是今年金融機構的主要課題之一!
另一方面,監管機構也持續關注金融業是否有在實現 「公平待客」精神的道路上,除訂定明確的十大指導原則外,每年也會針對實行結果進行評核並公布績優業者與排名。其中在公平待客原則的第九條有明確提到APP的設計和開發應符合無障礙標準:
「本國銀行及中華郵政公司之行動版應用程式(APP)應配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『行動版應用程式(APP)無障礙開發指引』進行調整,並提供約轉、非約轉功能,且設置以一般版為目標精進改善之辦理情形。」
可惜目前多數金融機構針對無障礙的APP規劃,在受限於業務分工以及中後台系統的彈性,仍多是以專區方式規劃和存在。
因此身為產品經理和產品設計師,在規劃產品的無障礙體驗時,除了應符合監管機構的最低標準外, 更應以包容性設計(Inclusive Design)跟通用設計(Universal Design)的觀點進行服務規劃,避免因設置無障礙專區反而增加對用戶的歧視。以一般版為規劃目標,也更能協助用戶探索更多金融服務,同時達到服務可及性與使用性的普惠金融目標。
除了無障礙設計外,適老化設計也一直是台灣金融業在規劃數位體驗時的短版,相較在中國,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優秀的案例,包含 2022年時阿里雲跟上海交大就推出了《銀髮族數字化產品適老化藍皮書》,後續支付寶、招商銀行、網商銀行、工商銀行、平安銀行等大型銀行都陸續上線「長輩版」或「幸福版」等友善模式來協助高齡者。
期望台灣金融業也能隨著政府推行「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」認證,增強對高齡者金融體驗需求的理解,以提高齡者服務的使用性,而不是反向透過限制交易來規避責任,畢竟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老…
❤️ 給閱讀到最後的朋友們:
本來只是想簡單分享近期的觀察,但一不小心就變成長文而且圖還很少…也謝謝大家在新的一年願意持續與我一起成長、交流,上面的內容不僅是我對於金融業的觀察也包含著對我自己的期勉,也期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!
針對文章內容如果有任何想法,也歡迎隨時留言給我,
祝大家今年事事龍順利、新年快樂~